一、采暖用换热机组的核心功能与工作原理
采暖用换热机组的核心任务,是将城市热力公司输送的高温一次网热水(或蒸汽)中的热量,传递给用户侧的低温二次网采暖水,同时确保一次网与二次网的介质不直接接触,避免水质交叉污染。其工作原理可概括为 “热量传递 + 智能调控" 两大环节:
热量交换核心:换热器的高效传递
机组的核心部件是换热器,目前主流类型为板式换热器和壳管式换热器。其中,板式换热器凭借换热面积大、传热系数高(是传统壳管式的 2-3 倍)、体积小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供暖。当高温一次水(通常供水温度 110-130℃,回水温度 70-90℃)流经换热器的一侧流道时,热量通过金属板片传递到另一侧的二次水(供水温度 45-60℃,回水温度 35-45℃)中,使二次水温度升高后输送至用户室内的暖气片、地暖或风机盘管,实现采暖效果。
系统调控:保障稳定与节能
为应对用户侧负荷变化(如室外温度波动、建筑入住率差异),机组配备了完善的调控系统:通过
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一次网、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度,
压力传感器监控系统压力,再由 PLC 控制器根据预设参数自动调节一次网的电动调节阀开度(控制高温水流量),或调节二次网循环泵的转速,确保二次网供水温度稳定在设定范围,既避免过热浪费能源,也防止温度不足影响采暖体验。

二、采暖用换热机组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套完整的采暖用换热机组并非单一设备,而是由多个功能部件集成的 “系统级装备",各部件协同工作,确保机组稳定、高效运行。其核心组成包括:
换热单元:热量传递的核心
除了前文提到的板式 / 壳管式换热器,部分机组还会配备除污器(过滤一次网、二次网水中的杂质、泥沙,防止堵塞换热器流道,影响传热效率)、排气阀(排出系统中的空气,避免形成气塞导致水循环不畅)。
循环动力单元:推动水流循环
主要由二次网循环泵组成,其作用是为二次网采暖水提供动力,推动热水在换热器与用户室内采暖末端(暖气片、地暖)之间循环流动,确保热量能够持续输送到终端。部分大型机组还会配备备用循环泵,避免单泵故障导致供暖中断。
智能控制单元:机组的 “大脑"
以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核心,搭配触摸屏、温度 / 压力 / 流量传感器、电动调节阀等组件,实现机组的自动化运行。工作人员可通过触摸屏设置供暖参数(如二次网供水温度、系统压力上限),实时查看机组运行数据(如各点温度、泵的运行状态、能耗);当系统出现异常(如温度超标、压力过低 / 过高)时,控制器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甚至启动保护措施(如关闭电动调节阀、停止循环泵),保障机组安全。
辅助单元:保障系统稳定
包括膨胀水箱(平衡二次网系统的水量,吸收水受热膨胀的体积,防止系统压力过高)、补水泵(当二次网系统水量流失导致压力下降时,自动补充软化水,维持系统压力稳定)、软化水设备(处理补充水,降低水的硬度,避免水垢附着在换热器和管道内壁,影响传热效率和缩短设备寿命)。

三、采暖用换热机组的选型要点
选型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采暖系统的运行效率、初期投资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在选型时,需重点关注以下 4 个核心因素:
根据热负荷确定机组容量
热负荷是指建筑在冬季维持设定室内温度所需的总热量,需根据建筑面积、保温性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如严寒地区、寒冷地区)计算得出(例如,我国北方严寒地区住宅的热负荷指标约为 60-80W/㎡,寒冷地区约为 40-60W/㎡)。机组的额定换热量需略大于建筑计算热负荷(通常预留 10%-20% 的余量),避免机组容量不足导致供暖效果差;同时也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设备闲置、初期投资浪费,且小负荷运行时能耗较高。
根据热源类型选择换热器
若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提供的是高温热水(一次网供回水温度 110/70℃左右),优先选择板式换热器(传热效率高、占地小);若热源为蒸汽(如部分工业厂区或自备锅炉的供暖系统),则需选择耐高压、耐高温的壳管式换热器,或专门的蒸汽 - 水板式换热器,避免蒸汽对设备造成腐蚀或损坏。
考虑系统压力与水质条件
需根据一次网、二次网的设计压力选择机组的承压等级(如民用建筑二次网系统压力通常为 0.4-1.0MPa),确保换热器、管道、泵等部件的额定压力满足系统要求,防止承压不足导致泄漏。同时,若当地水质硬度较高(如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需配套更高效的软化水设备,或选择抗结垢性能更强的换热器(如钛材板式换热器)。
关注节能与智能化配置
优先选择配备变频循环泵的机组:变频泵可根据二次网的实际负荷(如室外温度升高时,用户热需求降低)自动调节转速,相比定频泵能节约 30%-50% 的水泵能耗;同时,选择具备远程监控功能的智能控制系统(如支持物联网接入),可实现无人值守运行,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远程查看机组状态、调整参数,降低运维成本。
四、采暖用换热机组的运行维护与寿命延长
科学的运行维护不仅能保障机组冬季稳定供暖,还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通常板式换热器使用寿命 8-12 年,壳管式 10-15 年),降低故障发生率。核心维护措施包括:
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异常
冬季供暖期间,每日需巡检机组运行状态:检查各传感器显示数据是否正常(如二次网供回水温度差应在 10-15℃,系统压力稳定在设定范围)、循环泵运行是否有异响或振动(异常振动可能是泵轴偏移或轴承磨损)、换热器表面是否有泄漏(若出现水滴,需及时停机检修密封垫)。
定期清洗:保障传热效率
每 1-2 个供暖季结束后,需对换热器进行拆洗:板式换热器可拆开板片,用高压水冲洗板片表面的污垢和杂质;壳管式换热器可通过化学清洗(使用除垢剂)去除管程内壁的水垢。同时,清洗除污器滤网,避免杂质堆积影响水流。
备件维护:预防故障
定期检查循环泵、补水泵的轴承润滑情况(每半年添加一次润滑油),更换老化的密封件;检查电动调节阀的动作灵活性,避免阀芯卡涩导致调节失效;备用泵需每月试运行一次,确保紧急情况下能正常启动。

水质管理:避免腐蚀与结垢
长期监测二次网水质(如硬度、PH 值),确保软化水设备正常运行,补水硬度控制在 0.3mmol/L 以下;若水质偏酸性(PH<7),需添加缓蚀剂,防止管道和换热器腐蚀。
五、采暖用换热机组的发展趋势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和智能化技术升级,采暖用换热机组正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高效节能:降低能源消耗
新型高效换热器(如全焊接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进一步提升,相比传统板式换热器节能 5%-10%;同时,热泵与换热机组的结合(如空气源热泵辅助换热),可利用可再生能源补充热量,减少对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智能互联:实现智慧运维
机组将融入智慧供暖系统,通过 5G 或物联网技术,与城市热力公司的调度平台、用户室内温控系统联动:热力公司可根据区域热负荷变化,远程调节各机组的供热量;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设置室内温度,机组根据终端需求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实现 “按需供暖",进一步节约能源。
模块化设计:提升灵活性
模块化机组(将换热单元、循环泵、控制系统分为独立模块)可根据建筑热负荷变化灵活增减模块,避免传统机组 “大马拉小车" 的浪费;同时,模块化设计便于运输和安装,尤其适合旧建筑供暖系统改造。
采暖用换热机组作为冬季供暖的 “核心动力",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千万用户的温暖体验与能源利用效率。无论是选型、运行还是维护,都需要结合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高效、稳定的优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换热机组将在保障冬季供暖、推动供暖系统低碳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