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我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双程列管式冷凝器:工业换热领域的高效冷却解决方案

双程列管式冷凝器:工业换热领域的高效冷却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5-09-05      浏览次数:104
一、核心工作原理:逆流换热与 “双程" 设计的协同增效
双程列管式冷凝器的本质是通过管程与壳程介质的逆流换热,实现气态物质向液态的相变。其 “双程" 设计是区别于单程列管式冷凝器的关键 —— 在管程侧,冷却介质(通常为冷却水)并非一次性穿过所有换热管,而是通过管箱内的隔板分流,先流经一半管束(第一程),再折返流经另一半管束(第二程),最终完成换热后排出。
具体工作流程可分为三步:
  1. 介质分流与导入:高温气态介质(如制冷剂蒸汽、化工反应尾气)从壳程入口进入壳体,在壳体内均匀分布;同时,低温冷却介质(如循环水)从管程入口进入管箱,经隔板引导进入第一程换热管。

  1. 高效换热与相变:壳程内的高温气态介质与管程内的低温冷却介质通过换热管壁进行热量交换 —— 气态介质释放热量,温度逐渐降低并冷凝为液态,最终从壳程底部的液相出口排出;冷却介质则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完成第一程换热后,经管箱折返进入第二程管束,继续与壳程介质深度换热。

  1. 介质导出与循环:完成两次换热的冷却介质从管程出口排出,可经冷却塔降温后循环利用;壳程内冷凝后的液态介质则根据工艺需求,进入后续储存或处理环节。

这种 “双程" 设计的核心优势在于:在相同壳体长度下,冷却介质在管内的流动路程翻倍,与壳程介质的换热时间显著延长,从而大幅提升冷凝效率。

638856831246671835137.jpg

二、结构组成:四大核心部件的功能与协同

双程列管式冷凝器的结构看似简单,实则由多个精密部件协同构成,每个部件的设计与选材都直接影响设备的换热性能与使用寿命。其核心结构包括壳体、管束、管箱与折流板四大部件:

1. 壳体:设备的 “骨架" 与介质容纳空间

壳体通常为圆柱形结构,由不锈钢、碳钢或钛合金等耐腐蚀、高强度材料焊接而成。壳体两端通过法兰与管箱连接,形成封闭的壳程空间;壳体侧面设有壳程介质的入口与出口(气态介质从上部入口进入,冷凝后的液态介质从下部出口排出),部分设备还会在壳体底部设置排污口,用于定期清理壳程内的杂质或积液。
壳体的设计需满足两个核心要求:一是承压能力,需根据壳程介质的工作压力选择合适的壁厚,避免高压下发生变形或泄漏;二是耐腐蚀能力,若壳程介质为酸性、碱性或含腐蚀性杂质的气体(如化工尾气),需选用钛合金或衬里防腐材料(如 PTFE),防止壳体内壁被腐蚀。

2. 管束:换热的 “核心载体"

管束是双程列管式冷凝器实现热量交换的关键部件,由数十至上千根精密换热管组成,管束两端通过胀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管板上。换热管的材质与规格需根据介质特性与换热需求选择:
  • 材质:若冷却介质为普通循环水,可选用碳钢或不锈钢管;若冷却介质含氯离子(如海水)或壳程介质腐蚀性强,需选用钛管或铜镍合金管;

  • 规格:换热管的外径通常为 19mm、25mm 或 32mm,壁厚为 1.5-3mm,管长则根据设备换热面积需求确定(常见管长为 2m、4m、6m);

  • 内壁处理:部分设备会对换热管内壁进行抛光或螺旋纹处理,减少冷却介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同时增加换热面积。在双程设计中,管束被管箱内的隔板分为两部分,冷却介质先流经第一程管束,再通过隔板折返进入第二程管束,确保冷却介质与壳程介质的充分换热。

3. 管箱:介质的 “分流与折返中枢"

管箱位于壳体两端,是管程介质(冷却介质)的进出通道与分流机构,其核心部件是隔板—— 隔板垂直固定在管箱内,将管箱内的管程通道分为两部分,使冷却介质只能先流经第一程管束,再折返进入第二程管束。
管箱的材质需与换热管材质匹配,避免因材质差异导致的电化学腐蚀;管箱侧面设有管程介质的入口与出口,入口通常位于第一程管束对应的管箱一侧,出口位于第二程管束对应的管箱一侧,确保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与壳程介质形成逆流(逆流换热的效率远高于顺流)。此外,管箱顶部通常设有排气口,用于排出管程内的空气,防止空气占据换热空间、降低换热效率。

4. 折流板:优化壳程介质流动,提升换热均匀性

折流板是壳程内的重要辅助部件,通常为圆形或弓形钢板,垂直固定在管束之间,其核心作用是改变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向,避免介质直接从壳程入口 “短路" 至出口,同时增加介质的湍流程度。
若壳程内无折流板,高温气态介质会沿壳体轴线方向直线流动,仅与管束外侧的少量换热管接触,大部分换热管无法充分参与换热,导致 “换热死区";而折流板的存在可迫使介质在壳程内多次折返流动,与管束进行接触,同时湍流流动能破坏换热管表面的 “边界层"(边界层会阻碍热量传递),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折流板的间距与数量需根据壳程介质的流速与粘度设计:间距过大会导致介质流速过低,湍流程度不足;间距过小则会增加介质流动阻力,导致能耗上升。通常折流板的间距为换热管外径的 2-5 倍,且需在壳体两端留出一定的 “无折流板区域",确保介质均匀分布。

638856831246491754218.jpg

三、性能优势:为何成为工业冷凝的 “优选方案"

相较于单程列管式冷凝器、板式冷凝器或螺旋板式冷凝器,双程列管式冷凝器在工业场景中脱颖而出,核心源于其四大显著优势:

1. 换热效率高,冷凝效果稳定

“双程" 设计使冷却介质在管内的流动路程翻倍,与壳程介质的换热时间延长,同时逆流换热的方式两种介质的温差(换热温差越大,换热效率越高)。此外,折流板的设置增加了壳程介质的湍流程度,减少了换热死区,确保每根换热管都能充分参与换热。数据显示,在相同壳体长度与管束数量下,双程列管式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比单程设备提升 30%-50%,且冷凝后的液态介质温度更接近冷却介质温度,冷凝效果更稳定。

2. 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在需要相同换热面积的情况下,双程列管式冷凝器可通过 “折返换热" 缩短壳体长度 —— 例如,若单程设备需 6m 长的壳体才能满足换热需求,双程设备仅需 3m 长的壳体即可达到同等效果。这种紧凑的结构大幅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尤其适合车间空间有限的中小型工厂,同时也降低了设备运输与安装的难度。

3. 适应性强,适用介质范围广

双程列管式冷凝器的壳体、管束与管箱可根据介质特性灵活选材(如碳钢、不锈钢、钛合金、衬里材料等),能适应不同温度、压力与腐蚀性的介质环境:
  • 可处理的壳程介质包括制冷剂蒸汽(如 R22、R32)、化工反应尾气(如乙醇蒸汽、氨蒸汽)、食品加工中的蒸汽(如牛奶杀菌后的蒸汽)等;

  • 可适配的冷却介质包括循环水、海水、冷冻盐水、乙二醇溶液等;

  • 工作温度范围可覆盖 - 40℃(低温冷凝)至 400℃(高温蒸汽冷凝),工作压力可从常压到 10MPa 以上(高压冷凝场景)。

此外,设备的换热面积可通过调整管束数量与管长灵活设计,从几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不等,满足从小型实验室设备到大型工业装置的不同需求。

4. 运维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638848283853036691608.jpg


双程列管式冷凝器的结构简单,无复杂的运动部件,日常维护仅需定期清理管程与壳程的污垢(如管程的水垢、壳程的油污或杂质),维护操作便捷,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即可完成。同时,其核心部件(如管束、壳体)的材质多为高强度、耐腐蚀材料,正常使用情况下使用寿命可达 8-15 年,远高于板式冷凝器(3-5 年)的使用寿命,长期运维成本更低。


拿起手机扫一扫
地址:擎雷科技
邮箱:18660167086@163.com
联系人:陈奇

Copyright © 2025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030319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