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9-05
浏览次数:223蒸汽通入与分布:待冷凝的高温蒸汽从冷凝器的 “壳程"(即管束外部的壳体空间)入口进入,通过蒸汽分布器均匀扩散至整个壳程,确保蒸汽能与每根换热管充分接触;
热量传递与相变:冷却介质(如循环水)从 “管程"(即换热管内部通道)入口流入,在管内高速流动。蒸汽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管壁时,会将 latent heat(潜热)传递给管壁,再由管壁传递给管内的冷却介质。蒸汽释放潜热后迅速冷凝为液态水(即 “冷凝水");
介质分离与排出:冷凝水因密度大于蒸汽,会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壳程底部的疏水装置,经疏水阀排出并回收(可用于锅炉补水等,实现热能循环);而吸收热量后的冷却介质则从管程出口流出,进入后续冷却系统(如冷却塔)降温后循环使用。

壳体:通常为圆柱形压力容器(材质根据介质腐蚀性选择,如碳钢、不锈钢、钛合金等),是蒸汽流动与冷凝的主要空间,需承受一定压力与温度(工业常用设计压力 0.1-1.6MPa,设计温度 - 20-400℃);
管束:由数十至数千根无缝钢管组成(管径常见 19mm、25mm、38mm),是热量传递的核心载体。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形成 “管程" 通道,管外则为 “壳程" 蒸汽空间;
管板:分为固定管板与浮动管板两种类型。固定管板结构简单,适用于温差较小的场景(如冷却水与低压蒸汽);浮动管板可随温度变化自由伸缩,能有效避免因管、壳程介质温差过大导致的热应力,适用于高温高压工况;
折流板:安装在壳程内,呈弓形或圆盘 - 圆环形,其作用是改变蒸汽在壳程的流动方向,避免蒸汽 “短路"(直接从入口流向出口,未充分换热),同时支撑管束防止振动变形。折流板的间距需根据蒸汽流速优化 —— 间距过小会增加阻力,过大则降低换热效率;
封头:位于冷凝器两端,与管板共同构成管程的封闭空间,封头侧面设有冷却介质的进出口接管,部分封头还设有 “排气口"(排出管程内的不凝性气体,避免影响换热)。
疏水阀:安装在壳程底部出口,用于自动排出冷凝水,同时阻止蒸汽泄漏,是保障冷凝效率的关键部件(常用类型有浮球式、热静力式、圆盘式);
不凝性气体排出装置:蒸汽中常夹杂空气、二氧化碳等不凝性气体,这些气体若在壳程积聚,会形成 “气膜" 阻碍热量传递(即 “气膜热阻"),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30% 以上。因此,冷凝器顶部通常设有排气阀或真空泵,定期排出不凝性气体;
支座:支撑整个设备,分为鞍式、耳式等类型,根据设备重量与安装环境选择。

蒸汽参数:蒸汽压力越高,饱和温度越高,与冷却介质的温差越大,换热效率越高;但高压蒸汽对设备材质要求更高,需平衡能效与成本;
冷却介质流速与温度:冷却介质流速越快,管内 “边界层"(阻碍热量传递的静止液膜)越薄,换热系数越高;冷却介质入口温度越低,温差越大,冷凝速度越快。但流速过高会增加动力消耗(如水泵能耗),需通过 “能耗 - 能效" 计算确定流速(通常管内水流速控制在 1-3m/s);
介质腐蚀性:若蒸汽或冷却介质含腐蚀性成分(如化工领域的酸性蒸汽、海水冷却时的氯离子),需选择耐腐蚀材质(如不锈钢 316L、钛合金),并定期检测管壁厚度,防止腐蚀泄漏。2. 结构设计
管束排列方式:管束常用 “正三角形排列" 与 “正方形排列"。正三角形排列的管束更密集,换热面积更大,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场景;正方形排列便于管外清洗(如采用机械清洗设备),适用于冷却介质易结垢的工况;
折流板形式与间距:弓形折流板阻力较小,适用于大流量蒸汽;圆盘 - 圆环折流板换热效率更高,但阻力较大。折流板间距通常为管径的 2-5 倍,需根据蒸汽流量计算确定;
管程与壳程选择:通常将腐蚀性强、易结垢的介质通入管程(便于清洗),将粘度大、流量大的介质通入壳程(流动阻力小)。例如,若冷却介质为海水(易结垢、有腐蚀性),应走管程;若蒸汽含粘稠杂质(如石油化工中的重组分),应走壳程。
结垢与堵塞:冷却介质中的钙、镁离子会在管壁形成水垢,蒸汽中的杂质也可能堵塞管间隙,导致换热系数下降。需定期清洗(如化学除垢、高压水清洗);
不凝性气体积聚:如前文所述,不凝性气体会显著降低换热效率,需定期开启排气阀或启动真空泵排出;
设备泄漏:管板与管束的焊接处、封头密封面易因腐蚀或热应力出现泄漏,需定期进行压力试验(如水压试验),及时修复泄漏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