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我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化工管式换热设备:原理、选型与技术发展

化工管式换热设备:原理、选型与技术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159
一、管式换热设备的核心结构与类型划分
管式换热设备的本质是通过 “管壁" 这一中间介质,实现两种或多种流体间的热量传递,其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换热效率、操作稳定性与适用场景。

(一)基础结构组成

无论何种类型的管式换热器,核心组成部件基本一致,主要包括:
  1. 壳体:通常为圆柱形耐压容器,材质根据流体腐蚀性、温度压力条件选择,常见有碳钢、不锈钢、钛合金或衬里材料(如聚四氟乙烯),作用是容纳壳程流体并提供密封空间。

  1. 管束:由多根金属管(如无缝钢管、不锈钢管)组成,管内流通管程流体,是热量传递的核心载体。管束的排列方式(如正三角形、正方形、转角正方形)会影响壳程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而影响换热系数 —— 正三角形排列换热面积更大、效率更高,适合清洁流体;正方形排列便于清洗,适用于易结垢流体。

  1. 管板:位于壳体两端,用于固定管束并隔离管程与壳程流体,避免串流。管板与管束的连接方式(胀接、焊接、胀焊结合)需根据操作压力和温度确定,例如高压场景多采用焊接,低压清洁流体可采用胀接。

  1. 封头与接管:封头位于管板外侧,形成管程流体的进出口通道;接管则分别设置在壳体和封头上,用于连接工艺管路,实现流体的进出。部分设备还会在封头内设置 “折流杆" 或 “导流板",优化管程流体的流动分布,避免局部死区。

  1. 折流元件:为打破壳程流体的 “短路流",提升湍流程度,壳体内通常会安装折流板(弓形、圆盘 - 圆环型)或折流杆。折流板的间距是关键参数 —— 间距过小会增加流动阻力,过大则会降低换热效率,需根据流体流速和黏度平衡设计。

  2. 638848290525823100806.jpg

(二)主流类型及适用场景

根据结构差异,化工领域常用的管式换热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类,其适用场景各有侧重:
  •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束两端管板与壳体刚性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但壳程无法拆卸清洗,且因管壳材质热膨胀系数不同,易产生温差应力。适用于管程、壳程流体清洁无结垢,且温差较小(通常≤50℃)的场景,如常规溶剂冷却、低压蒸汽加热。

  • 浮头式换热器: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浮头)可随温度变化自由伸缩,解决了温差应力问题;同时浮头端可整体拆卸,壳程与管程均便于清洗。但其结构复杂、造价较高,且浮头密封处存在泄漏风险。适用于温差大(如≥100℃)、流体易结垢(如含悬浮物的污水、黏稠物料)或腐蚀性较强的场景,如原油蒸馏装置、化工反应釜换热。

  • U 型管式换热器:管束呈 U 型,仅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自由,同样能补偿热膨胀;且结构比浮头式简单,成本更低,管程可实现多程流动(提升流速、强化换热)。但 U 型管底部清洗困难,管束更换不便,且不适用于管程流体含颗粒或易堵塞的场景。常用于高压、高温且管程流体清洁的场合,如合成氨装置中的废热回收、高压蒸汽冷凝。

  • 填料函式换热器:通过填料密封实现浮头的可移动性,结构介于固定管板式与浮头式之间,维护成本较低,但密封性能受填料寿命影响,不适用于高压或有毒有害流体。多用于低压、常温的清洁流体换热,如制药行业中的药液预热。

二、管式换热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传热强化

管式换热设备的核心是 “传热过程",其效率取决于传热系数(K)、传热面积(A)及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ΔTₘ),三者满足传热基本方程:Q = K×A×ΔTₘ(Q 为传热量)。

(一)核心传热机制

638848290449306717515.jpg


热量传递通过三种方式协同实现:
  1. 管程流体对管壁的对流传热:管程流体在管内流动时,通过分子运动和涡流扩散将热量传递给管壁,其传热系数(hᵢ)与流体流速、黏度、导热系数相关 —— 流速越高,湍流程度越强,hᵢ越大(但阻力也随之增加)。

  1. 管壁的导热传热:热量通过管壁自身的导热作用从管程侧传递到壳程侧,其热阻取决于管壁厚度(δ)和材质导热系数(λ),即热阻 r = δ/λ。因此,薄壁、高导热系数的管材(如铜、铝、钛合金)更有利于减少导热热阻。

  1. 管壁对壳程流体的对流传热:与管程类似,壳程流体通过对流传热从管壁吸收热量(或释放热量),其传热系数(hₒ)受折流元件、流体流速、壳程流道结构影响较大 —— 折流板的设置可打破层流边界层,显著提升 hₒ。

此外,实际运行中管壁两侧易形成 “污垢层"(如结垢、结焦、腐蚀产物),污垢层的导热系数极低(通常仅为金属的 1/100~1/10),会成为主要热阻。因此,工业中常通过定期清洗(化学清洗、机械清洗)、在流体中添加阻垢剂等方式,降低污垢热阻(Rᵢₒ),保障传热效率。

(二)传热强化技术

为提升管式换热器的性能,工业中常从 “优化结构" 和 “强化流体流动" 两方面入手,常见技术包括:
  • 异形管应用:将传统圆管替换为螺旋槽管、横纹管、缩放管等异形管,通过改变管内流体的流动状态,增加湍流程度,同时扩大传热面积(如螺旋槽管比同直径圆管传热面积增加 15%~30%),可使管程传热系数提升 30%~50%。

  • 新型折流元件:用折流杆、螺旋折流板替代传统弓形折流板。例如,螺旋折流板可使壳程流体呈螺旋状流动,避免 “死区" 和 “横流冲刷",不仅提升壳程传热系数 15%~25%,还能减少流体阻力(降低能耗),同时减轻管束振动和腐蚀。

  • 管程多程设计:通过在封头内设置隔板,将管程分为 2 程、4 程或多程,使管内流体多次往返流动,提升流速(在相同流量下,程数越多,流速越高),从而强化对流传热。但需注意,程数过多会增加流动阻力,需结合能耗成本综合权衡。

  • 638848290525823100806.jpg


拿起手机扫一扫
地址:擎雷科技
邮箱:18660167086@163.com
联系人:陈奇

Copyright © 2025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030319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