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114热量传递阶段:反应器内的高温物料流经换热器的 “壳程" 或 “管程"(根据工艺设计确定),将热量传递给列管的管壁;
管壁导热阶段:热量通过金属管壁(通常为碳钢、不锈钢或特种合金材质)进行传导,从高温侧传递至低温侧;
冷却带走阶段:冷却介质在另一侧(管程或壳程)流动,吸收管壁传递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最终通过循环系统排出,完成 “降温 - 控温" 闭环。

壳体:通常为圆柱形结构(少数特殊工况采用方形),材质根据介质腐蚀性选择 —— 普通工况用 Q345R 碳钢,强腐蚀工况(如酸碱反应)用 304/316L 不锈钢,工况(如高温高压、含氯离子介质)用哈氏合金、钛合金等特种材料。壳体的主要作用是容纳列管与壳程流体,同时承受系统压力(设计压力通常为 0.6-10MPa,设计温度 - 40℃至 400℃)。
列管:作为热量传递的核心载体,列管呈均匀排布状态,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列管的规格(直径、长度)需根据换热面积需求计算确定,常见直径为 19mm、25mm、32mm,长度为 1-6m;管壁厚度通常为 2-4mm,需同时满足导热效率与抗压强度要求。为提升换热效率,部分列管会采用 “翅片管" 或 “螺纹管" 设计,通过增加表面积强化热量传递。

管板:分为固定管板与浮动管板两种类型。固定管板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温差较小(≤100℃)、无剧烈振动的工况;浮动管板则通过 “可滑动" 设计补偿温差引起的热膨胀,避免列管因热应力断裂,适用于高温差(>100℃)或介质易结垢的工况。管板与列管的连接采用 “焊接 + 胀接" 工艺,确保密封性,防止壳程与管程流体窜流。
折流板:安装在壳程内,主要作用是改变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从 “轴向流动" 变为 “横向流动"),避免流体短路,同时支撑列管防止振动变形。常见的折流板形式有弓形、圆盘 - 圆环形,折流板的间距需根据流体流速计算确定 —— 间距过小会增加流动阻力,过大则会降低换热效率,通常取列管长度的 1/5-1/3。
封头:位于换热器两端,与管板共同构成管程的封闭空间。封头材质与壳体一致,内部通常设置 “分程隔板",将管程分为多程(如 2 程、4 程),通过增加流体在管内的流速提升换热效率。
接管:包括壳程进口、壳程出口、管程进口、管程出口,以及排污口、排气口、测温口等辅助接口。接管的直径需根据流体流量确定,接口法兰规格需符合工业标准(如 HG/T 20592、ANSI B16.5),确保与上下游管道的兼容性。
A 为换热面积(m²);
Q 为热负荷(W),由反应放热速率、物料流量、进出口温度差决定;
K 为总传热系数(W/(m²・℃)),与介质导热系数、管壁材质、流体流速、污垢热阻相关(需根据实际工况修正,如粘性大、易结垢的介质需降低 K 值);
Δtₘ为对数平均温差(℃),反映冷热流体的温度差水平。

腐蚀性:若壳程 / 管程介质为强酸(如硫酸、盐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或含氯离子、硫化物的介质,需优先选择不锈钢、钛合金等耐腐蚀材质,同时避免采用碳钢等易腐蚀材料;
粘性与结垢性:高粘性介质(如重油、聚合物)或易结垢介质(如含悬浮物的水溶液)需选择大直径列管、大折流板间距,同时增加排污口与清洗接口,便于定期除垢;
易燃易爆性:若介质为易燃易爆流体(如甲醇、乙醇),需采用 “防爆设计",包括选用防爆型阀门、仪表,壳体焊接处进行无损检测(UT/RT),确保设备无泄漏风险。
温度:根据冷热流体的最高温度选择材质的耐温性能,如碳钢的长期耐温上限为 425℃,304 不锈钢为 870℃,超过该范围需选用特种合金;同时,若温差较大(>150℃),需采用浮动管板或 U 型管结构,补偿热膨胀;
压力:设计压力需高于实际运行压力的 1.1-1.2 倍,确保设备在压力波动时的安全性;同时,根据压力等级选择壳体厚度与法兰规格,如高压工况(>10MPa)需采用整体锻造壳体,避免焊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