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8-23
浏览次数:151热量传递阶段:高温硝酸介质在列管内部(或壳程)流动,通过对流换热将热量传递至管壁;
管壁导热阶段:热量通过金属管壁(需具备耐硝酸腐蚀特性)进行传导,从高温侧传递至低温侧;
冷却冷凝阶段:低温冷却介质在列管外部(或壳程)流动,通过对流换热吸收管壁传递的热量,同时高温硝酸蒸汽在管壁内侧(或外侧)遇冷冷凝为液态,完成换热过程。

管束系统:由多根平行列管组成,是换热的核心部件。列管两端通过管板与管箱连接,形成独立的介质流道(管程与壳程)。根据硝酸介质的流速需求,管束可设计为单程、双程或多程结构,以延长介质停留时间,提升换热效果。
管板与管箱:管板用于固定列管,需承受两侧介质的压力差;管箱则用于分配介质流道,通常设有进出口接管、排气口(排除不凝性气体)及排污口(清理杂质)。管板与管箱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设备运行安全性,需采用焊接或胀接工艺与列管紧密连接。
壳体与折流板:壳体为圆柱形结构,提供壳程介质的流动空间;壳体内设置折流板(如弓形、圆盘 - 环形),可改变壳程介质的流动方向,避免短路流,同时支撑列管防止振动。折流板的间距需根据冷却介质的流速优化,兼顾换热效率与压力损失。
密封与支撑部件:包括法兰密封垫、支座等。密封垫需选用耐硝酸腐蚀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柔性石墨);支座则根据设备重量与安装环境,设计为鞍式、耳式或裙式,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列管与管板:优先选用高硅铸铁(耐浓硝酸腐蚀,适用于温度≤120℃工况)、哈氏合金 C276(耐稀硝酸、混酸腐蚀,适用温度范围广)或钛合金(耐稀硝酸腐蚀,强度高,但成本较高)。对于中低浓度硝酸(20%-60%),也可选用 316L 不锈钢,但需控制介质温度≤80℃,避免晶间腐蚀。
壳体与管箱:若壳程为冷却介质(如冷却水),可选用碳钢(内衬耐酸涂层);若壳程为硝酸介质,则需与列管材料保持一致,确保整体耐腐蚀性。
密封材料:严禁使用橡胶类密封垫(易被硝酸氧化分解),需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或膨胀石墨,其中聚四氟乙烯适用于温度≤200℃工况,膨胀石墨可耐受更高温度(≤400℃),但需注意与硝酸的兼容性。

硝酸浓度与温度:浓度>68% 的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需选用高硅铸铁或哈氏合金;浓度<20% 的稀硝酸易引发氢脆,需选用钛合金或 316L 不锈钢(控制温度)。同时,需明确介质进口温度与冷凝 / 降温目标温度,计算所需换热量(Q=cmΔt,其中 c 为介质比热容,m 为质量流量,Δt 为温度差)。
介质流量与压力:管程与壳程的介质流量需匹配,避免流速过低导致换热效率下降(流速建议:管程≥1.0m/s,壳程≥0.5m/s);介质工作压力需明确,管板、壳体的壁厚需根据压力计算(遵循 GB150《压力容器》标准),确保设备抗压性能。
换热面积:根据换热量与传热系数(K 值)计算,公式为 A=Q/(KΔtₘ),其中 Δtₘ为对数平均温度差。需注意,硝酸介质易在管壁形成腐蚀产物或结垢,需预留 10%-20% 的换热面积余量,避免长期运行后换热能力下降。
传热系数(K 值):需根据介质类型、流速、管材材质确定,例如:哈氏合金管(管程硝酸,壳程冷却水)的 K 值约为 300-500W/(m²・℃),高硅铸铁管的 K 值约为 200-350W/(m²・℃),选型时需参考实际工况下的经验数据。
流道设计:若硝酸介质含杂质(如金属离子、固体颗粒),建议将硝酸安排在管程(便于清洗);若冷却介质为污水或易结垢流体,则安排在壳程。同时,多程结构需避免介质 “短路",确保每根列管均参与换热。
安全附件:需配备安全阀(防止超压)、压力表(监测进出口压力)、温度计(监测介质温度)及液位计(若冷凝后有液体储存),对于负压工况,还需设置真空破坏阀,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基础与找平:设备支座需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基础平整度误差≤5mm/m,避免设备倾斜导致管板受力不均;安装前需检查壳体、管箱的变形情况,确保法兰密封面无划痕、凹陷。
管路连接:进出口管路需采用柔性连接(如金属软管),避免管路振动传递至设备;法兰连接时,密封垫需均匀压紧(螺栓扭矩需一致),防止硝酸泄漏(硝酸泄漏会引发腐蚀与安全隐患,需重点检查)。
试运转:安装完成后,需进行水压试验(管程与壳程分别试压,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 1.25 倍),保压 30 分钟无泄漏后,再进行气密性试验(对于负压工况);试运转时,需缓慢通入介质,逐步升温升压,避免温度、压力骤变导致设备损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