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9-19      
浏览次数:102湍流强化:冷却介质在螺旋流道中流动时,受离心力作用产生二次流(横向环流),打破了管壁处的层流边界层,大幅提高了对流传热系数(较直管结构可提升 30%-50%);
流道均匀性:螺旋缠绕的管束能让壳程(气态介质侧)流体更均匀地流经每一根换热管,避免了传统壳管式冷凝器中 “短路流"“死区" 导致的换热效率损失,确保每单位传热面积都得到充分利用。

多层缠绕:管束通常分为 2-5 层,层间间距根据介质流速设计,确保壳程流体均匀分布;
管间距优化:相邻换热管的间距需平衡 “换热面积" 与 “流道阻力",避免间距过小导致结垢堵塞,或间距过大浪费空间;
支撑结构:中心管与外层定位环共同固定管束,防止运行时因流体冲击产生振动,延长设备寿命。
进出口位置:壳程进出口通常设置在壳体两端或侧面,采用 “切向入口" 设计,引导气态介质沿壳壁螺旋流动,减少涡流损失;
排污口与检修口:底部设置排污口,便于定期清理壳程内的冷凝液与杂质;顶部或侧面设置检修口,方便管束的检查与维护;
保温层:对于低温工况(如制冷系统),壳体外侧需包裹保温层(如聚氨酯、岩棉),减少冷量损失;高温工况则需设置隔热层,避免热量外泄与人员烫伤。
配对法兰:采用标准法兰连接(如 GB/T 9119、ANSI B16.5),确保与系统管道的兼容性;
导流结构:管程入口接管内可设置导流筒,引导冷却介质均匀进入螺旋管束,避免局部流速过高冲刷管壁;
阀门与仪表接口:接管上需预留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接口,便于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参数,同时配备截止阀、止回阀,实现流体的启停控制与反向保护。

介质兼容性:可处理制冷剂(如 R32、R134a)、蒸汽、有机蒸汽(如乙醇、丙酮)等多种介质,耐腐蚀材质(如钛合金)可用于海水、酸碱溶液等强腐蚀场景;
工况适应性:适用于低温(-40℃,如冷冻干燥)、高温(300℃,如化工反应冷凝)、高压(4.0MPa,如高压蒸汽冷凝)等复杂工况,且对介质流量波动的适应性强,不易因流量变化导致换热效率大幅下降。

冷凝负荷计算:根据待冷凝介质的流量、进出口温度、汽化潜热,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传热面积 = 冷凝负荷 /(总传热系数 × 平均温差)),并预留 10%-20% 的余量,应对工况波动;
介质特性适配:腐蚀性介质选择钛合金、316L 不锈钢管束;高温介质需确认壳体与管束的耐高温性能;易结垢介质需增大管间距,并选择光滑内壁的换热管;
空间与安装方式:根据现场空间确定设备的直径与长度,同时考虑安装方式(立式或卧式)—— 立式设备占地面积小,适合空间紧张场景;适合高粘度介质。
水平度与垂直度:卧式设备安装时,水平度误差需控制在 0.1% 以内,避免因倾斜导致壳程介质分布不均;立式设备垂直度误差需小于 0.5%,防止管束受力不均产生振动;
接管连接:进出口接管需采用柔性连接(如波纹补偿器),减少系统管道对设备的应力冲击;管程与壳程的流体流向应遵循 “逆流换热" 原则(即两种流体流向相反),
排气与排液:壳程顶部需安装排气阀,避免运行时积聚不凝性气体(如空气),影响换热效率;底部排液管需设置止回阀,防止冷凝液倒流。
3. 日常维护:延长寿命与保持效率
定期清洗:根据介质结垢情况,每 3-12 个月清洗一次 —— 管程可采用化学清洗(如柠檬酸溶液,适用于水垢)或高压水清洗;壳程可通过检修口进行人工清洗或采用在线清洗装置;
参数监测:定期检查进出口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若发现传热系数下降(如出口温度升高),需及时排查是否存在结垢、不凝性气体积聚或管束泄漏问题;
腐蚀防护:对于腐蚀性介质工况,定期检测管束与壳体的腐蚀情况,可采用阴极保护或涂覆防腐涂层(如聚四氟乙烯),延长设备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