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9-18
浏览次数:70强腐蚀性:废水中游离氯含量可达 50-200mg/L,pH 值常低于 3(酸性)或高于 11(碱性),对普通碳钢、不锈钢(如 304 材质)易产生点蚀、应力腐蚀开裂,短期内即可能导致设备泄漏;
高结垢倾向:废水中含有的氯化钙、硫酸钠等盐类物质,在温度变化(如换热过程中水温从 80℃降至 40℃)时易达到饱和浓度,形成坚硬的水垢附着在换热表面,导致传热系数下降 30%-50%;
波动工况适应性:消毒粉生产常为批次式操作,废水排放量、温度(波动范围可能达 40-95℃)、污染物浓度均存在间歇性变化,要求换热设备具备较强的工况调节能力,避免因负荷波动导致效率骤降。

高湍流效应:缠绕管束采用紧密螺旋排列,壳程流体在导流板作用下沿管束螺旋流动,形成强烈的湍流(雷诺数 Re 常大于 10000),流速可达 1.5-3m/s,远高于管壳式换热器(通常 0.5-1.2m/s)。高流速能冲刷换热表面,减少水垢附着时间,实验数据显示,其结垢速率仅为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 1/3-1/2;
在线清洗适配性:缠绕管换热器的壳程空间较大,且管束间隙均匀,可直接接入高压水射流清洗系统或化学清洗回路。对于已形成的轻度水垢,通过 1.5-2.5MPa 的高压水射流即可高效清除,无需拆解设备,而传统板式换热器需拆解板片才能清洗,维护成本与停机时间大幅增加。
传热面积利用率高:U 型缠绕管束可在较小的设备体积内实现大传热面积,例如一台直径 1.2m、长度 2.5m 的缠绕管换热器,传热面积可达 200-300㎡,是同体积管壳式换热器的 1.5-2 倍;
对数平均温差(LMTD)修正系数高:由于壳程流体与管程流体呈纯逆流流动(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多为错流或逆流 - 错流组合),LMTD 修正系数(F 值)可达 0.95 以上,接近理论最大值 1,大幅提升了有效传热温差。以消毒粉废水降温为例,当废水进口温度 85℃、出口温度 40℃,工艺水进口温度 20℃、出口温度 60℃时,缠绕管换热器的有效温差比管壳式换热器高 15%-20%,换热效率提升显著。

管束的缠绕结构具有一定弹性,可缓冲因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避免设备因热胀冷缩导致的变形或损坏;
其负荷调节范围可达设计负荷的 30%-120%,当废水流量从 50m³/h 骤增至 80m³/h 时,换热器出口温度波动仅为 ±2℃,远低于管壳式换热器的 ±5℃,确保后续废水处理工艺(如生化处理、蒸发结晶)的稳定运行。
对于酸性含氯废水(如次氯酸生产废水,pH=2-4,Cl⁻浓度 100-150mg/L),优先选择双相不锈钢 2205,其成本低于钛合金,且能满足常温至 80℃的工况需求;
对于碱性高氯废水(如二氯异氰尿酸钠生产废水,pH=10-12,Cl⁻浓度 200-300mg/L),需选用耐碱性更强的双相不锈钢 2507 或钛合金,避免碱性环境下的应力腐蚀;
若废水中含有氟离子(如含氟消毒粉生产废水),则需采用钛合金,因双相不锈钢在氟离子存在下易发生腐蚀失效。
在换热器进口设置自清洗过滤器(过滤精度 50μm),预处理去除固体杂质;
调整管束缠绕间距,将传统的 2-3mm 间距扩大至 4-5mm,减少杂质卡滞风险;
壳程采用折流杆导流结构替代传统折流板,避免折流板与管束之间形成 “死区",减少杂质沉积。

安装进出口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换热器运行参数;
采用 PLC 控制系统,根据废水流量、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壳程或管程的流体流量,维持出口温度稳定;
增设结垢预警功能,当传热系数下降 15% 以上时,自动触发清洗提醒,避免结垢进一步恶化。
耐腐蚀性提升:设备运行 18 个月后,管束无明显腐蚀痕迹,泄漏率为 0,维护周期从 6 个月延长至 18 个月;
换热效率稳定:结垢速率降低 60%,传热系数维持在初始值的 85% 以上,热能回收率从原来的 60% 提升至 82%,每年可节约蒸汽消耗约 1200 吨,折合成本超 80 万元;
工况适应性增强:在废水流量从 40m³/h 波动至 70m³/h、温度从 60℃升至 90℃的工况下,出口水温波动始终控制在 ±1.5℃,确保后续蒸发结晶工艺稳定运行,产品合格率提升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