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我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化工管式热交换器:原理、应用与优化

化工管式热交换器:原理、应用与优化

更新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145
一、管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逆流与并流的热量传递
管式热交换器的核心原理是基于间壁式换热—— 即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通常称为 “壳程流体" 和 “管程流体")被金属管壁分隔,不直接接触,却能通过管壁实现热量的传递:温度较高的流体释放热量,通过管壁传导至温度较低的流体,最终实现冷热流体的温度调节,满足化工工艺对流体温度的特定要求。
在实际运行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对换热效率影响显著,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1. 逆流换热:冷热流体在换热器内沿相反方向流动(如热流体从壳程入口流入、从壳程出口流出,冷流体从管程出口端流入、从管程入口端流出)。这种模式下,冷热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分布更均匀,末端温差(即热流体出口温度与冷流体出口温度的差值)更小,换热效率更高,是化工生产中优先采用的流动方式,尤其适用于需要深度换热(如物料冷却至较低温度或加热至较高温度)的场景。

  1. 并流换热:冷热流体沿相同方向流动,此时流体入口处温差最大,但随着流动过程的推进,温差逐渐减小,末端温差较大,换热效率低于逆流。仅在特殊工艺需求(如避免冷流体温度过高或热流体温度过低)时少量应用。

无论采用哪种流动方式,管式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均需通过传热系数(K 值)衡量 ——K 值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越多,换热效率越高。而 K 值的大小与流体流速、流体物性(如黏度、导热系数)、管壁材质、管内结垢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638848290525823100806.jpg

二、管式热交换器的核心结构:模块化设计与功能适配

管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设计围绕 “高效传热、便于维护、适应工艺工况" 三大目标展开,主要由以下核心部件组成,各部件的功能与选型直接影响设备的整体性能:

1. 壳体(Shell)

壳体是容纳壳程流体的承压部件,通常采用圆柱形结构(少数特殊工况下采用方形或异形),材质根据流体腐蚀性、操作温度和压力确定:
  • 普通工况(如清水、原油换热):选用碳钢(如 Q235-B),成本低且机械强度高;

  • 腐蚀性工况(如酸碱溶液、含硫介质):选用不锈钢(如 304、316L)、钛合金或衬里材质(如衬聚四氟乙烯);

  • 高温高压工况(如合成氨装置、加氢反应系统):选用耐热钢(如 15CrMoG)或合金钢管。

壳体两端设置管箱,用于引导管程流体的进出;壳体侧面通常开设壳程流体的进出口接管,部分设备还会设置排气口(排除壳程内的不凝性气体,避免传热面积被占用)和排液口(停车时排空壳程流体)。

2. 管束(Tube Bundle)

管束是管式热交换器的 “传热核心",由数十至数千根金属管(称为 “换热管")按一定规则排列(如正三角形、正方形、同心圆排列)组成,两端通过管板与管箱连接。换热管的选型需重点关注以下参数:
  • 材质:与壳体材质适配,优先保证导热系数高(如铜管、铝管导热系数远高于不锈钢管),但需平衡腐蚀性要求 —— 例如,海水换热场景中,铜管易发生孔蚀,需选用钛管或双相钢管;

  • 规格:常用换热管外径为 19mm、25mm、38mm,壁厚根据承压需求确定(如低压工况选用 1.5-2mm 壁厚,高压工况选用 3-5mm 壁厚);管长通常为 1.5m、2m、3m、6m,长径比(管长 / 外径)一般控制在 60-100 之间,过长易导致管束振动,过短则传热面积不足;

  • 结构:除普通光管外,为提升传热效率,还会采用强化传热管,如翅片管(管外或管内增设翅片,增大传热面积,适用于气体 - 液体换热,因气体导热系数低,需扩大接触面积)、螺纹管(管内开设螺纹,增强流体湍流程度,减少边界层厚度,适用于高黏度流体)。

  • 638848290487646486154.jpg

3. 管板(Tube Sheet)

管板是连接管束与管箱的关键部件,起到固定换热管、分隔壳程与管程流体的作用,需承受管程与壳程的压力差,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
  • 胀接:通过机械或液压方式将换热管端部胀大,使管外壁与管板孔紧密贴合,适用于低压(≤4MPa)、低温(≤300℃)工况,如冷却器、冷凝器;

  • 焊接:将换热管与管板通过氩弧焊或埋弧焊连接,密封性能和强度更高,适用于高压、高温或腐蚀性工况,如反应器的余热锅炉、加氢装置的换热器。

4. 管箱(Channel)

管箱位于壳体两端,用于分配和汇集管程流体,根据工艺需求可分为 “单程管箱"(管程流体一次通过管束,结构简单)和 “多程管箱"(通过隔板将管箱分为多个腔室,使管程流体多次往返通过管束,如 2 程、4 程、6 程,可提高管程流体流速,增强湍流程度,提升传热系数)。多程管箱的设计需注意 “程间密封",避免不同程的流体混合,影响换热效果。

5. 折流板(Baffle)

折流板安装在壳程内,垂直于管束轴线,其核心作用是改变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避免流体沿壳体轴线 “短路"(即流体仅在壳体中心流动,不与大部分换热管接触),同时增强壳程流体的湍流程度,提升传热系数。常用的折流板形式有:
  • 弓形折流板: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是类型,根据缺口高度不同分为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缺口高度通常为壳体直径的 15%-40%;

  • 盘环形折流板:由圆盘和圆环交替排列组成,壳程流体呈螺旋状流动,湍流程度更高,传热效率优于弓形折流板,但阻力损失较大,适用于对传热效率要求高的场景;

  • 杆式折流板:用拉杆代替传统折流板,适用于易结垢或含颗粒的流体(如污水、浆料),可减少污垢沉积,降低清洗难度。

三、管式热交换器的类型划分:按结构适配不同工况

根据管束与壳体的相对位置、管箱结构及换热方式的差异,管式热交换器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设备在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区别,需根据工艺需求精准选型: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Fixed Tube Sheet Heat Exchanger)

  • 结构特点: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刚性连接,管束不可拆卸,结构简单、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传热面积利用率高。

  • 适用工况:壳程与管程流体温差较小(通常≤50℃)、流体不易结垢(无需频繁清洗管束)的场景,如普通冷却器、润滑油加热器;若温差较大,需在壳体上设置 “膨胀节"(补偿管束与壳体因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膨胀差,避免设备变形或泄漏)。

  • 局限性:管束无法抽出,壳程清洗困难,不适用于壳程流体含颗粒、易结垢或腐蚀性强的工况。

2. 浮头式换热器(Floating Head Heat Exchanger)

  • 结构特点:管束一端的管板(称为 “浮头管板")不与壳体固定,可随温度变化自由伸缩(即 “浮头"),另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浮头端设置 “浮头盖",通过法兰与壳体连接,可拆卸。

  • 适用工况:壳程与管程流体温差大(≥100℃)、壳程流体易结垢或含颗粒(需定期抽出管束清洗)的场景,如原油蒸馏装置的换热器、化工反应釜的冷却器。

  • 优势:解决了热膨胀补偿问题,管束可整体抽出,壳程和管程的清洗维护方便,是化工行业中应用的类型之一;但结构复杂,成本高于固定管板式,浮头端的密封要求高(需选用优质垫片,避免泄漏)。

    3. U 型管式换热器(U-Tube Heat Exchanger)

    • 结构特点:换热管呈 U 型,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管束可自由伸缩(U 型弯管部分可补偿热膨胀),壳体一端设置管箱,另一端为封头(不可拆卸)。

    • 适用工况:管程流体腐蚀性强(仅管程需选用耐腐蚀材质,壳体可选用普通碳钢,降低成本)、高温高压(如高压蒸汽加热、加氢反应系统)的场景,如合成氨装置的废热锅炉、高压氢气冷却器。

    • 优势:结构简单、热补偿能力强、承压性能好;局限性:U 型弯管处清洗困难(管程只能采用化学清洗,无法机械清洗),不适用于管程流体易结垢的工况;管束排列密度较低,传热面积利用率低于固定管板式。

    4. 填料函式换热器(Packed Gland Heat Exchanger)

    • 结构特点:管束一端的管板固定,另一端管板(称为 “活动管板")通过填料函与壳体密封,活动管板可自由移动,实现热膨胀补偿。

    • 适用工况:压力较低(≤2MPa)、温度不高(≤200℃)、需频繁清洗管束的场景,如食品化工中的果汁冷却、制药行业的溶剂回收。

    • 优势:结构比浮头式简单,成本较低,管束可抽出清洗;局限性:填料密封性能有限,不适用于高压、高真空或易燃易爆流体(易发生泄漏)。


    拿起手机扫一扫
    地址:擎雷科技
    邮箱:18660167086@163.com
    联系人:陈奇

    Copyright © 2025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030319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