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145逆流换热:冷热流体在换热器内沿相反方向流动(如热流体从壳程入口流入、从壳程出口流出,冷流体从管程出口端流入、从管程入口端流出)。这种模式下,冷热流体之间的温度差分布更均匀,末端温差(即热流体出口温度与冷流体出口温度的差值)更小,换热效率更高,是化工生产中优先采用的流动方式,尤其适用于需要深度换热(如物料冷却至较低温度或加热至较高温度)的场景。
并流换热:冷热流体沿相同方向流动,此时流体入口处温差最大,但随着流动过程的推进,温差逐渐减小,末端温差较大,换热效率低于逆流。仅在特殊工艺需求(如避免冷流体温度过高或热流体温度过低)时少量应用。

普通工况(如清水、原油换热):选用碳钢(如 Q235-B),成本低且机械强度高;
腐蚀性工况(如酸碱溶液、含硫介质):选用不锈钢(如 304、316L)、钛合金或衬里材质(如衬聚四氟乙烯);
高温高压工况(如合成氨装置、加氢反应系统):选用耐热钢(如 15CrMoG)或合金钢管。
材质:与壳体材质适配,优先保证导热系数高(如铜管、铝管导热系数远高于不锈钢管),但需平衡腐蚀性要求 —— 例如,海水换热场景中,铜管易发生孔蚀,需选用钛管或双相钢管;
规格:常用换热管外径为 19mm、25mm、38mm,壁厚根据承压需求确定(如低压工况选用 1.5-2mm 壁厚,高压工况选用 3-5mm 壁厚);管长通常为 1.5m、2m、3m、6m,长径比(管长 / 外径)一般控制在 60-100 之间,过长易导致管束振动,过短则传热面积不足;
结构:除普通光管外,为提升传热效率,还会采用强化传热管,如翅片管(管外或管内增设翅片,增大传热面积,适用于气体 - 液体换热,因气体导热系数低,需扩大接触面积)、螺纹管(管内开设螺纹,增强流体湍流程度,减少边界层厚度,适用于高黏度流体)。

胀接:通过机械或液压方式将换热管端部胀大,使管外壁与管板孔紧密贴合,适用于低压(≤4MPa)、低温(≤300℃)工况,如冷却器、冷凝器;
焊接:将换热管与管板通过氩弧焊或埋弧焊连接,密封性能和强度更高,适用于高压、高温或腐蚀性工况,如反应器的余热锅炉、加氢装置的换热器。
弓形折流板: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是类型,根据缺口高度不同分为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缺口高度通常为壳体直径的 15%-40%;
盘环形折流板:由圆盘和圆环交替排列组成,壳程流体呈螺旋状流动,湍流程度更高,传热效率优于弓形折流板,但阻力损失较大,适用于对传热效率要求高的场景;
杆式折流板:用拉杆代替传统折流板,适用于易结垢或含颗粒的流体(如污水、浆料),可减少污垢沉积,降低清洗难度。
结构特点: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刚性连接,管束不可拆卸,结构简单、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传热面积利用率高。
适用工况:壳程与管程流体温差较小(通常≤50℃)、流体不易结垢(无需频繁清洗管束)的场景,如普通冷却器、润滑油加热器;若温差较大,需在壳体上设置 “膨胀节"(补偿管束与壳体因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膨胀差,避免设备变形或泄漏)。
局限性:管束无法抽出,壳程清洗困难,不适用于壳程流体含颗粒、易结垢或腐蚀性强的工况。
结构特点:管束一端的管板(称为 “浮头管板")不与壳体固定,可随温度变化自由伸缩(即 “浮头"),另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浮头端设置 “浮头盖",通过法兰与壳体连接,可拆卸。
适用工况:壳程与管程流体温差大(≥100℃)、壳程流体易结垢或含颗粒(需定期抽出管束清洗)的场景,如原油蒸馏装置的换热器、化工反应釜的冷却器。
优势:解决了热膨胀补偿问题,管束可整体抽出,壳程和管程的清洗维护方便,是化工行业中应用的类型之一;但结构复杂,成本高于固定管板式,浮头端的密封要求高(需选用优质垫片,避免泄漏)。
结构特点:换热管呈 U 型,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管束可自由伸缩(U 型弯管部分可补偿热膨胀),壳体一端设置管箱,另一端为封头(不可拆卸)。
适用工况:管程流体腐蚀性强(仅管程需选用耐腐蚀材质,壳体可选用普通碳钢,降低成本)、高温高压(如高压蒸汽加热、加氢反应系统)的场景,如合成氨装置的废热锅炉、高压氢气冷却器。
优势:结构简单、热补偿能力强、承压性能好;局限性:U 型弯管处清洗困难(管程只能采用化学清洗,无法机械清洗),不适用于管程流体易结垢的工况;管束排列密度较低,传热面积利用率低于固定管板式。
结构特点:管束一端的管板固定,另一端管板(称为 “活动管板")通过填料函与壳体密封,活动管板可自由移动,实现热膨胀补偿。
适用工况:压力较低(≤2MPa)、温度不高(≤200℃)、需频繁清洗管束的场景,如食品化工中的果汁冷却、制药行业的溶剂回收。
优势:结构比浮头式简单,成本较低,管束可抽出清洗;局限性:填料密封性能有限,不适用于高压、高真空或易燃易爆流体(易发生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