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我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工业管式换热设备:高效传热的核心力量与技术演进

工业管式换热设备:高效传热的核心力量与技术演进

更新时间:2025-09-02      浏览次数:77
一、管式换热设备的核心工作原理:基于 “间壁式传热" 的能量交换
管式换热设备的本质是通过 “间壁式传热" 实现两种或多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 即冷热流体被金属管壁(通常为钢管、不锈钢管或特种合金管)分隔,互不直接接触,却能通过管壁完成热量从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的转移。其传热过程主要遵循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核心传热阻力来自三部分:高温流体与管壁的对流传热阻力、管壁自身的导热阻力、低温流体与管壁的对流传热阻力。
为提升传热效率,管式换热设备通常会通过优化管程(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通道)与壳程(流体在管外、壳体内部流动的通道)的结构设计,增强流体的湍流程度(减少对流传热阻力),或采用高导热系数的管材(降低导热阻力)。例如,在管程增加折流杆、在壳程设置挡板,都是工业中常用的强化传热手段。

二、工业管式换热设备的主要类型:按结构差异适配不同工况

根据管程数量、管束排列方式、壳体结构的差异,工业管式换热设备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设备在适应性、传热效率、维护成本上各有侧重,需根据具体工业场景选型。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适用于温差小、无腐蚀工况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最基础、应用的类型之一。其核心特点是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直接焊接固定,结构紧凑、制造成本低,且能承受较高的操作压力(通常可达 10MPa 以上)。
但由于管板与壳体无法相对移动,当冷热流体温差较大(超过 50℃)时,管束与壳体因热膨胀系数不同会产生较大热应力,可能导致管板变形或管子泄漏。因此,这类设备更适合用于冷热流体温差小、壳程流体无腐蚀(无需频繁拆卸清洗)的场景,如石油炼制中的原油预热、电力行业的锅炉给水加热。

2. 浮头式换热器:解决热应力问题,适配高温差、易结垢工况

为克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热应力缺陷,浮头式换热器在结构上做了关键改进 ——管束一端的管板(浮头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而是随管束的热膨胀自由 “浮动",从而消除了热应力对设备的影响。
此外,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束可整体从壳体中抽出,便于对管程和壳程进行清洗,尤其适合处理易结垢、有腐蚀性的流体(如化工行业的酸碱溶液换热、海水淡化中的海水预热)。不过,其结构复杂程度更高,制造成本比固定管板式高 20%-30%,且浮头密封处存在一定的泄漏风险,需定期检查密封垫片。

638848290449306717515.jpg

3. U 型管式换热器:单管自由膨胀,耐压性强

U 型管式换热器的管束被加工成 “U" 形,只有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另一端无管板约束—— 每根 U 型管可独立随温度变化自由膨胀,同样能有效解决热应力问题。
这类设备的优势在于耐压性能优异(壳体可采用厚壁设计,操作压力可达 30MPa 以上),且管程流道为单程,流体阻力小,适合高温高压工况(如石油化工中的加氢反应装置、煤化工中的合成气冷却)。但缺点是管程清洗难度大(U 型管底部无法使用机械清洗),且管束更换成本高,通常用于管程流体清洁、不易结垢的场景。

4. 套管式换热器:灵活适配小流量,便于维护

套管式换热器由多组 “内管 + 外管" 的套管组成,冷热流体分别在内外管中逆向流动(通常热流体走内管,冷流体走环隙),通过管壁完成传热。其结构灵活,可根据换热需求增减套管数量,且单组套管可独立拆卸更换,维护成本低。
不过,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有限(单台设备通常不超过 100㎡),且流体阻力较大,更适合小流量、低传热负荷的场景,如实验室反应装置、医药行业的小批量物料加热 / 冷却。

三、管式换热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与选型要点

选型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管式换热设备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需重点关注以下核心参数,并结合工况需求综合判断:

1. 核心技术参数:决定设备性能的 “四大指标"

  • 传热面积:根据冷热流体的热量交换需求(Q=K×A×Δt,其中 Q 为传热量,K 为总传热系数,A 为传热面积,Δt 为平均温差)计算得出,是设备选型的基础依据。需注意预留 10%-20% 的设计余量,应对生产负荷波动。

  • 总传热系数(K 值):反映设备传热效率的关键指标,受流体物性(粘度、导热系数)、流动状态(流速、湍流程度)、管壁材质影响。例如,水 - 水换热的 K 值通常为 1000-3000 W/(㎡・℃),而油 - 油换热的 K 值仅为 200-800 W/(㎡・℃),需通过优化结构(如增加折流板)提升 K 值。

  • 操作压力与温度:根据流体的实际工况确定设备的设计压力(通常为操作压力的 1.2-1.5 倍)与设计温度。例如,高温高压工况需选择 U 型管式或浮头式,低温低压工况可选择固定管板式。

  • 流体腐蚀性与结垢性:腐蚀性强的流体需选用特种材质(如钛合金、哈氏合金),易结垢的流体需选择便于清洗的结构(如浮头式、套管式),避免因结垢导致传热效率下降(结垢层的导热系数仅为金属的 1/10-1/100)。

2. 选型核心原则:“适配性优先,兼顾经济性"

  • 优先匹配工况需求:温差大选浮头式 / U 型管式,无腐蚀、温差小选固定管板式,小流量选套管式;

  • 控制流体流速:管程流速通常取 1-3m/s,壳程取 0.5-1.5m/s,流速过低易结垢,过高则阻力损失大;

  • 考虑维护成本:易结垢流体需预留清洗空间,腐蚀性流体需选择耐蚀材质以延长设备寿命;

  • 优化传热强化:必要时采用螺纹管、翅片管等强化传热元件,或在壳程设置折流杆、螺旋挡板,提升 K 值。

四、工业管式换热设备的发展趋势: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

638848290487646486154.jpg


随着工业领域对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要求不断提升,管式换热设备正朝着以下方向升级:

1. 传热效率持续提升:从 “结构优化" 到 “材料创新"

  • 强化传热结构:传统折流板逐渐被螺旋挡板、折流杆替代,减少壳程死区,降低阻力损失;管程采用内螺纹管、横纹管,增加传热面积与湍流程度,K 值可提升 20%-50%;

  • 特种材质应用:钛合金、铜镍合金、陶瓷涂层等耐蚀、高导热材质的应用范围扩大,既适应苛刻工况(如海水、强酸),又减少设备腐蚀损耗。

2. 绿色节能:从 “被动传热" 到 “主动回收"

  • 余热回收集成:管式换热器与余热锅炉、热泵系统结合,将工业生产中的低温余热(如烟气、废水余热)回收利用,降低一次能源消耗;

  • 低阻力设计:通过流体力学模拟优化壳程流道,减少阻力损失,降低泵、风机等辅助设备的能耗,实现 “系统级节能"。

3. 智能化升级:从 “定期维护" 到 “预测性维护"

  • 在线监测技术:设备内部安装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传热效率、泄漏风险,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

  • 数字孪生应用:建立管式换热器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性能,提前预测结垢、腐蚀等问题,指导维护计划,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五、结语:管式换热设备 —— 工业节能的 “隐形引擎"

作为工业热量传递的核心装备,管式换热设备不仅是保障生产流程稳定的基础,更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环节。从固定管板式到浮头式、U 型管式,从传统碳钢到特种合金,从人工维护到智能监测,管式换热设备的每一次技术升级,都在推动工业领域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管式换热设备将进一步突破性能极限,在石油化工、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638848290525823100806.jpg

拿起手机扫一扫
地址:擎雷科技
邮箱:18660167086@163.com
联系人:陈奇

Copyright © 2025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030319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