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60167086
更新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80传热介质循环系统:设备内部通常采用导热油、乙二醇溶液或纯化水作为传热介质(根据制药工艺的洁净度要求选择),通过密闭式循环管路与反应釜、混合罐等制药设备的夹套或盘管连接。在加热模式下,内置的电加热管(或蒸汽加热组件)对介质进行均匀加热,再由高温泵将热介质输送至目标设备,通过热交换实现物料升温;而在冷却模式下,系统则自动切换至制冷回路,利用压缩机制冷或工业冷水机组联动,快速降低介质温度,通过低温泵将冷介质输送至目标设备,完成物料的降温或恒温控制。
智能温控与反馈机制:为满足制药工艺对温度精度的严格要求(部分工艺精度需控制在 ±0.5℃以内),设备配备了高精度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介质温度与物料温度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 PLC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 PID(比例 - 积分 - 微分)算法进行动态调节,根据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偏差,自动调整加热功率、制冷量或介质循环速度,确保温度始终稳定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同时,部分设备还具备温度曲线存储与追溯功能,可记录整个生产过程的温度变化数据,满足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生产过程可追溯性的要求。

二、关键性能优势:适配制药行业的特殊需求
温度范围广,适配多场景工艺:制药工艺涉及的温度区间跨度极大,从常温下的物料溶解,到高温(150℃以上)的原料药合成反应,再到低温(-20℃以下)的结晶提纯或酶制剂活性保护,不同环节对温度的要求差异显著。优质的制药加热冷却两用器可实现 - 40℃~200℃的宽温度控制范围,部分特殊定制型号甚至可拓展至 - 80℃~300℃,能够覆盖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业化大生产的全场景温度需求,无需频繁更换设备,大幅提升生产流程的连贯性。
洁净度高,符合 GMP 规范:药品生产对设备的洁净度要求极为严格,任何杂质的引入都可能导致药品污染,影响用药安全。制药加热冷却两用器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洁净需求:与介质接触的管路、容器均采用 316L 不锈钢材质(耐腐蚀、易清洁),且内壁经过抛光处理(粗糙度 Ra≤0.8μm),避免介质残留与微生物滋生;设备的密封组件选用食品级硅橡胶或氟橡胶,确保无有害物质析出;同时,部分设备还具备 CIP(在线清洗)与 SIP(在线灭菌)功能,可通过高温蒸汽或化学清洗剂对内部管路进行自动清洗与灭菌,完符合 GMP 对制药设备洁净度的要求。
节能高效,降低生产成本:传统温控模式下,加热设备与冷却设备独立运行,不仅占用空间大,还存在 “冷热抵消" 的能源浪费问题(如加热后需等待设备降温再进行冷却操作)。制药加热冷却两用器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加热与冷却的快速切换(切换时间通常≤5 分钟),避免了设备启停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同时,部分设备采用了余热回收技术,可将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回收至加热系统,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据测算,与传统模式相比,两用器可减少约 20%~30% 的能耗,长期使用能为药企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安全稳定,保障生产连续:制药生产过程一旦中断,不仅会造成物料浪费,还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如高温反应失控、低温物料解冻变质等)。制药加热冷却两用器在安全设计上层层把关:配备过温保护(当温度超过设定上自动断电)、过压保护(管路压力异常时自动泄压)、泄漏报警(介质泄漏时触发声光报警)等多重安全装置;同时,设备采用冗余设计,关键部件(如泵、温控器)具备备份功能,即使单一部件故障,备份部件也能立即启动,确保温控过程不中断,保障生产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原料药合成环节:在化学原料药的合成反应中,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产物纯度与收率的核心因素。例如,在抗生素类原料药的合成过程中,初期需要将物料加热至 80~120℃以激活反应,反应中期需维持恒温以确保反应充分,反应结束后则需快速冷却至 20~30℃以终止反应,避免副产物生成。此时,加热冷却两用器可通过预设温度曲线,自动完成 “加热 - 恒温 - 冷却" 的全流程控制,精准匹配反应需求,提升原料药的纯度与收率。
制剂生产环节:在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制剂的生产中,加热冷却两用器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注射剂生产为例,在药液配制过程中,需先将纯化水加热至 60~70℃以溶解药物成分,随后冷却至室温进行过滤与灌封;而在软膏剂生产中,需将油相成分加热至 75~85℃熔融,水相成分加热至相同温度后混合,再冷却至 40~50℃加入活性成分,最后冷却至室温成型。两用器可根据不同制剂的工艺要求,精准控制各阶段的温度,确保制剂的稳定性与均一性。
药品检测与研发环节:在药品研发实验室或质量检测部门,加热冷却两用器常用于进行稳定性试验(如考察药品在高温、低温环境下的质量变化)、加速试验(模拟长期储存条件下的药品稳定性)等。例如,在进行药品低温稳定性试验时,可通过两用器将环境温度稳定控制在 - 20℃±2℃,并持续监测药品的外观、含量、纯度等指标,为药品的储存条件与有效期设定提供数据支持。
定期检查介质状态:定期检测传热介质的纯度、粘度与含水量,若介质出现浑浊、变质或含水量超标(可能导致管路腐蚀或结冰),需及时更换;同时,根据介质损耗情况,定期补充介质,确保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清洁与灭菌:按照 GMP 要求,定期对设备的管路、接口等部位进行清洁,避免物料残留;若设备具备 CIP/SIP 功能,需按照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在线清洗与灭菌,确保设备洁净度符合生产要求。
部件检查与校准:定期检查加热管、制冷压缩机、循环泵等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查看是否存在异响、泄漏等问题;同时,定期对温度传感器、压力表等计量器具进行校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智能化升级:未来的两用器将进一步融合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设备运行数据(温度、压力、能耗)的实时采集与远程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终端随时查看设备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同时,结合人工智能(AI)算法,设备可根据历史生产数据自动优化温度控制参数,实现 “自适应温控",进一步提升温控精度与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化发展:为响应 “双碳" 目标,未来的两用器将更多采用环保型制冷工质(如 R410A、R32 等,替代传统的高 GWP 制冷剂),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余热回收技术将更加成熟,部分设备甚至可与药企的集中供热 / 供冷系统联动,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进一步降低整体能耗。
模块化设计:针对制药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未来的两用器将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灵活组合加热模块、冷却模块与循环模块,实现 “按需配置",大幅提升设备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同时,模块化设计也便于设备的拆卸、维修与升级,降低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