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因其高浓度有机物、油脂、脂肪酸等污染物,以及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等特点,给废水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生物柴油废水处理工艺中,换热环节至关重要,合理的换热设备不仅能有效调节废水温度,满足不同处理工艺的要求,还能实现能源的回收与利用。缠绕管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换热设备,以其结构和出色的性能,在生物柴油废水处理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生物柴油废水的特性及处理难点

(一)水质特点
高浓度有机物:生物柴油废水中富含甘油、脂肪酸、甲醇等大量有机物,导致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居高不下,一般 COD 浓度可达 50,000 - 200,000 mg/L,这极大地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
油脂含量高:废水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油脂,这些油脂容易在处理设备表面附着,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处理效果,还可能导致管道堵塞等问题。
酸碱度波动大:受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及反应条件的影响,废水的酸碱度波动范围较大,可能呈现酸性或碱性,这对处理设备的材质和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含有悬浮物和杂质:废水中存在悬浮物、颗粒杂质以及未反应原料和产物等,需要在处理前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这些物质。
(二)处理难点
可生化性差: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油脂严重降低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使得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难以直接应用,通常需要先进行预处理来提高其可生化性,这增加了处理流程的复杂性和成本。
处理成本高:由于废水成分复杂,处理工艺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导致处理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易对处理设备造成腐蚀和损坏,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维护和更换成本。
能源消耗大: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废水进行加热、冷却等操作,这使得能源消耗较大。如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成为降低处理成本的关键所在。

三、缠绕管换热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结构特点
缠绕管换热器主要由中心管、紧密缠绕在中心管上的换热管、包裹外部的壳体以及用于热流体和冷流体进出的进出口接管等部分构成。换热管采用特殊的螺旋缠绕方式,多层螺旋状的换热通道由此形成。这种结构赋予了缠绕管换热器诸多优势:
紧凑的结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布置更多的换热管,大幅增加了换热面积,进而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与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其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可提升 2 - 3 倍。
良好的流体分布:螺旋缠绕的换热管促使流体在管内形成强烈的螺旋流动,使流体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换热管周围,减少了流体流动的死角,显著提高了换热的均匀性。
较强的抗振性能:螺旋缠绕的结构使换热管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吸收流体流动产生的振动能量,降低设备的振动和噪音,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二)工作原理
当热流体和冷流体分别在缠绕管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中流动时,换热管的螺旋缠绕结构使流体在管内产生强烈的螺旋运动,形成复杂的二次流。二次流的存在破坏了流体边界层,极大地增强了流体的湍流程度,显著提高了传热系数。与传统的直管换热器相比,缠绕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可提高数倍,能够在较小的换热面积下实现高效的热量交换。例如,在处理生物柴油废水时,缠绕管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达 12000 - 14000 W/(m²・℃),较传统列管式换热器提升 30% - 50% 。
四、缠绕管换热器在生物柴油废水处理中的优势
(一)高效传热,节能显著
缠绕管换热器通过螺旋流道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湍流和二次环流,有效破坏了热边界层,极大地提高了传热系数。相比传统换热器,能够在较小的传热温差下实现更多的热量传递,从而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利用换热器回收废水中的余热,可将其用于预热原料或其他需要加热的工艺环节,减少了对外界能源的需求。例如,某生物柴油厂采用缠绕管式换热器后,热回收效率提升至 85%,蒸汽消耗降低了 20%,每年可节约大量的能源成本。

(二)抗污堵能力强
生物柴油废水中的油脂、有机物和悬浮物等容易在换热设备表面结垢,影响换热效率。缠绕管换热器的螺旋流道设计使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能够减少污垢在换热管表面的沉积。同时,配合入口旋流分离器去除直径 > 0.5 mm 的颗粒,可进一步降低污垢沉积率。某案例中,改造后换热器的污垢沉积率降低了 70%,连续运行时间从 2 周延长至 8 周,年停机清洗次数从 26 次降至 6 次,大大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