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冷却工艺中的关键需求
1. 精准控温保障药品质量
在药物合成阶段,化学反应往往对温度极为敏感。例如,在某些疫苗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时温度波动若超过 ±1℃,可能导致副产物生成率增加 15%-20% 。某疫苗生产企业采用浮头式换热器后,灭菌温度波动范围成功缩小至 ±0.5℃,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设备寿命也延长至 15 年 。而在抗生素结晶过程中,温度的精准控制影响着晶体的粒径分布与产品收率。通过实时调控板式换热器的板片间距,可使晶体粒径分布集中度提升 35%,产品收率提高 8% 。

2. 适应复杂工况的设备要求
制药生产环境复杂,存在多种酸、碱、盐等腐蚀性介质,同时部分工艺涉及高温高压。这就要求换热器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与高温耐受性能。例如,在含有氯离子(Cl⁻)的工况中,普通不锈钢材质的换热器易受腐蚀,而采用钛合金材质后,设备寿命可突破 20 年,维护成本降低 60% 。此外,针对多肽合成等前沿领域的高温工艺,碳化硅复合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已通过 1600℃高温测试,其热导率达 120 - 400W/(m・K),是铜的 2 倍、不锈钢的 5 倍 ,为特殊工艺提供了可靠选择。

3. 高效节能降低生产成本
制药过程能耗巨大,冷却工艺作为耗能环节之一,对企业成本影响显著。以注射用水的冷却为例,传统的乙二醇冷冻液一步降温法耗能高,且对冷冻机寿命有较大影响。而采用一种包含一级节能换热器、二级主换热器、水水换热器、低温水冷螺杆机组与冷却塔的三步换热三步降温节能装置,充分利用冷却塔的富余散热功能,以 25 吨的循环注射水量计算,每年能节能 25 万度电,可节约电费约 18 万元左右 。同时,在药物干燥环节,高效的换热器能将热能传递效率提升至 90% 以上,使溶剂蒸发速率加快 40%,同时避免活性成分因高温失活 。
换热器类型及在制药冷却中的应用
1. 间壁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差较小(≤50℃)且壳程流体较为洁净的场景 。其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程与壳程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然而,由于壳程清洗困难,若壳程流体含有杂质,易造成污垢堆积,影响换热效率。在一些对温度控制精度要求不高、介质较为清洁的制药工艺辅助冷却环节中有所应用,如某些制药原料的初步冷却。
浮头式换热器
该类型换热器可应对较大温差(>110℃)的工况 。其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管板可自由浮动,能有效消除热应力。并且支持在线清洗,大大缩短了维护时间(维护时间较固定管板式可缩短 70%) 。在大规模灭菌系统等对温度控制要求高、设备需长期稳定运行的制药工艺中应用广泛。如前文所述的某疫苗生产企业,采用浮头式换热器实现了精确的灭菌温度控制,保障了产品质量与设备寿命。
U 型管式换热器
通过管束呈 U 型的设计,使管束可自由伸缩,解决了热补偿问题,适用于高压气体换热 。但管程清洗较为困难,通常需依赖化学清洗剂。在一些涉及高压气体参与反应或处理的制药工艺中,如某些原料药合成过程中的气体冷却,U 型管式换热器能够发挥其适应高压的优势。
2. 板式换热器
波纹板片板式换热器
由许多带有波纹的金属薄板平行排列组成,板片厚度一般在 0.5 - 3mm 。这种波纹板片组合设计极大地增加了传热面积,传热系数高达 2000 - 3000W/(m²・K),较管壳式提升 50% 。其模块化结构还支持在线清洗,维护便捷,维护时间可缩短 70% 。在抗生素结晶工艺中,通过实时调控板片间距,可优化晶体粒径分布,提高产品收率。同时,由于其结构紧凑,单位容积所提供的传热面为 250 - 1000m²/m³,远高于管壳式换热器的 40 - 150m²/m³ ,在对空间要求较高的制药车间中具有明显优势。
螺旋板式换热器
采用双螺旋通道设计,能使流体在通道内形成强制湍流,即使处理粘度高达 5000mPa・s 的糖浆等介质时,传热效率仍能保持在 90% 以上,较传统设备节能 25% 。某中药厂废水处理系统采用该设备后,余热回收率达 85%,年减少蒸汽消耗 1.2 万吨 。在制药行业中,对于一些含有高粘度物料的冷却工艺,如部分药膏制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冷却,螺旋板式换热器能够有效实现高效换热与节能。

3. 扩展表面式换热器
翅片管换热器
通过在管子表面安装翅片,大幅增加了传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适用于需要强化传热的场合,如在一些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制药工艺环节,如洁净车间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翅片管换热器可快速实现空气与冷媒或热媒之间的热量交换,确保车间内空气温度符合制药生产要求。
热管换热器
利用封闭管内工作介质的相变进行热量传递,具有导热性 。其等温性好,可实现远距离传热,在一些特殊的制药工艺中,如将不同区域的热量进行转移利用,热管换热器能够发挥作用,且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维护成本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