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剖析:协同运作的精密组合
管束换热设备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或支撑板)以及进出口法兰等部件构成。
壳体通常采用圆筒形设计,由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如碳钢、不锈钢等。其作用是容纳管束和流体,并承受设备运行时的工作压力,为热量交换过程提供一个稳定且密封的空间。
管束是整个设备的核心部件,由多根平行排列的管子组成。这些管子的材质通常选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如铜管、铝管或不锈钢管等,以确保热量能够高效地传递。管子的内壁光滑,目的是减少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阻力,降低能耗。
管板则用于固定管束的两端,确保管束在壳体内的稳定位置。管板与壳体之间通过焊接、胀接或其他密封连接方式,形成可靠的密封结构,防止管程和壳程的流体相互泄漏。管板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机械强度,还需兼顾流体分布的均匀性,以优化换热效果。
折流板安装在壳体内,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折流板能够改变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流体多次横向冲刷管束,增加流体流动的湍流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传热效率。另一方面,折流板还起到支撑管束的作用,防止管束在流体的冲击下发生振动或变形,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出口法兰用于连接外部管道,使热流体和冷流体能够顺利地进入和离开换热设备,实现热量交换的连续进行。法兰的密封性能至关重要,良好的密封可以避免流体泄漏,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工作原理:热量传递的科学机制
管束换热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热传导和对流原理。在设备运行时,热流体和冷流体分别在管束内(管程)和壳体与管束之间的空间(壳程)流动。由于两种流体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流体传递到低温流体。
具体来说,热流体在管内流动过程中,首先通过对流传热将热量传递给管壁。管壁作为热量传递的媒介,利用自身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从管内侧传导至管外侧。然后,壳程内的冷流体在折流板的引导下,以湍流的方式冲刷管壁,通过对流换热吸收管壁传递过来的热量,从而实现热流体与冷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设备通常会采用逆流、并流或错流等不同的流动方式设计。其中,逆流操作是最为常见且高效的方式。在逆流情况下,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进出方向相反,使得整个换热面上的平均传热温差达到最大,从而显著提高了换热效率。例如,在一些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逆流式管束换热设备可以使热流体的热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三、类型多样:满足不同工况需求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是两端的管板与壳体直接固定连接。这种结构形式相对简单、紧凑,制造成本较低。其管束排列方式多样,常见的有正三角形排列、转角正三角形排列、正方形排列和转角正方形排列等,可根据具体的换热需求进行设计。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管程和壳程温差不大,或者管、壳程温差虽大但压力不高,且壳程介质较为干净或虽有结垢但通过化学清洗能有效清除的场合。例如,在一些化工、轻工和食品行业的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当壳体与管子的壁温或材料线膨胀系数差异较大时,由于热膨胀的不同步,容易在设备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可能导致设备损坏,这是其在应用中的主要局限性。
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在于管束一端的管板可以自由移动,形成所谓的 “浮头" 结构。这种设计使得管束在温度变化时能够自由伸缩,有效地避免了温差应力对设备的影响。
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管壳程温差较大、压力较高的工况。其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对管程和壳程进行清洗和维修,这一特点使其在处理易结垢或腐蚀性介质时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相对复杂,内浮头的密封难度较大,制造成本较高,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小浮头内漏的风险,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监测和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