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热量传递的精密 “桥梁"
氯化钠换热器的工作基于热量从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传递的基本原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温流体(如高温的工艺物料或热媒)与低温流体(如需要加热的原料或冷却介质)分别在换热器的不同通道内流动。通过换热器的传热元件(如换热管、换热板等),热量得以从高温侧传递至低温侧,从而实现对流体温度的精准调控。
以常见的管壳式氯化钠换热器为例,高温流体通常在管程内流动,低温流体则在壳程中环绕管束流动。热量依次通过换热管的内壁、管壁以及外壁,最终传递至壳程内的低温流体。在这个过程中,氯化钠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传热介质,因其较高的热导率和稳定性,能够显著增强热量传递的效率,确保整个换热过程的高效、稳定进行。
结构类型:多样化设计满足多元需求
管壳式氯化钠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是最为常见的氯化钠换热器类型之一。它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封头以及折流板等部件构成。管束安装在壳体内,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封头则安装在壳体两端,用于引导流体进出管束。折流板的作用是迫使壳程流体多次横向冲刷管束,增强流体的湍动程度,提高传热系数。管壳式氯化钠换热器具有结构坚固、适应性强、处理量大等优点,能够在高温、高压以及强腐蚀性等恶劣工况下稳定运行,因此在化工、石油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板式氯化钠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采用由一系列具有波纹形状的金属板片叠加组装而成的结构。相邻板片之间形成狭窄而曲折的通道,冷热流体分别在这些通道内交错流动进行换热。板片表面的波纹设计不仅增加了流体的扰动,提高了传热效率,还增强了板片的强度。板式氯化钠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易于拆卸清洗和维护等显著优势,在食品、制药等对卫生要求较高且空间有限的行业中备受青睐。
螺旋板式氯化钠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张平行的金属板卷制而成,形成两个螺旋形通道,冷热流体分别在各自的通道内作螺旋流动进行换热。这种结构使得流体在通道内的流速较高,且流动过程中不易产生死角,从而有效防止了杂质的积聚和结垢现象。螺旋板式氯化钠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抗污垢能力强、可利用低温热源等优点,在一些对传热效率要求较高且介质容易结垢的场合,如化工废水处理、余热回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