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药品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冷却换热设备,其结构主要由管束、壳体、管板以及封头构成。热流体在管束内部的管程流动,冷流体则在壳体与管束之间的壳程流动,热量通过管壁进行交换。这种换热器的优势显著,结构简单坚固,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操作条件,具备较强的耐高压能力,可处理大流量的流体,适用于多种药品生产工艺,如大型反应釜的冷却、物料的初步浓缩冷却等。然而,管壳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传热效率相对板式换热器等稍低,设备占地面积较大,且内部结构导致清洗维护工作较为繁琐,对于一些易结垢物料,可能需要频繁清洗以维持换热性能。
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由一系列具有特殊波纹形状的金属薄板叠装组合而成,板片之间形成相互独立且交错的流体通道。热流体与冷流体分别在相邻的板片两侧通道中流动,热量通过薄板进行高效传递。由于板片的特殊波纹设计,增加了流体的湍流程度,大幅提高了传热系数;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尤其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制药车间;并且易于拆卸清洗,方便维护,能有效应对药品生产中对设备卫生性的严格要求。不过,板式换热器对流体的清洁度要求较高,若物料中含有颗粒杂质,容易造成板间堵塞;同时,其承受压力和温度的能力相对有限,不适用于高温高压的工况。
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张平行的金属板卷制形成两个螺旋形通道,热流体和冷流体在各自的通道内逆流流动,进行热量交换。该类型换热器具有优势,传热效果出色,逆流流动方式使对数平均温差增大,提高了换热效率;不易堵塞,螺旋形通道能有效减少杂质和污垢的沉积;可承受较高压力,适用于一些压力较高的药品生产环节。此外,其对于处理黏性较大的物料表现良好,物料在螺旋通道内流动时,不易出现流动不畅的情况。但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设备成本相对较高,且一旦内部出现故障,检修难度较大。
换热面积:换热面积是决定冷却换热装置换热能力的核心结构参数。从传热学原理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换热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能够传递的热量就越多。在药品生产中,对于热负荷较大的工艺过程,如大型反应釜连续高强度反应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及时冷却,就必须配备具有足够换热面积的冷却换热装置。然而,增加换热面积并非无限制可行,一方面会导致设备体积增大,占用更多的生产空间,对于空间紧张的制药厂房可能造成布局困难;另一方面,设备制造成本也会显著上升,包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等。因此,在确定换热面积时,需综合考量药品生产的热负荷需求、冷却介质的温度与流量、换热器的类型及传热系数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精确的热工计算与技术经济分析,找到最适宜的换热面积配置。
管径或板间距: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管径大小对流体的流动状态和传热性能影响显著。较小的管径可使流体流速增加,增强流体的湍流程度,从而提高传热系数,强化传热效果。但同时,管径减小会导致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增大,需要更高的泵送能耗来维持流体的输送,增加了运行成本。对于板式换热器,板间距的选择同样重要。合适的板间距能够使流体在板间形成良好的湍流状态,提高换热效率,同时避免因板间距过小导致物料堵塞,影响设备正常运行;若板间距过大,则会降低流体的湍流程度,减少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因此,管径或板间距的确定需要根据具体的物料性质、流量以及设备的运行要求等,进行优化设计与选型。
流程布置:流程布置主要涉及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方向与流程数量。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常见的流程布置有单程、双程和多程。合理的流程布置能促使热流体和冷流体在换热器内充分接触,实现热量的高效传递。例如,当药品生产工艺中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温差较小,但热负荷较大时,采用多程布置可延长流体的流程长度,增加流体之间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不同的流程布置还会影响设备的压力降、结构复杂程度以及制造成本等,需要在设计阶段综合权衡各种因素,选择流程布置方案。
总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是衡量冷却换热装置传热性能的关键热工指标,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积上,在单位温差下能够传递的热量。总传热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如换热表面的粗糙度、流道形式等)、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等)、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湍流程度)以及污垢热阻等。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物料成分复杂,可能含有杂质、微生物等,容易在换热器表面形成污垢层。污垢的导热系数远低于金属传热壁面,会显著增加传热热阻,降低总传热系数,进而影响换热效率。为提高总传热系数,可采取优化换热器结构,如采用强化传热的管型(波纹管、螺纹管等),增强流体的湍流程度;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清洗维护,去除污垢层,降低污垢热阻;合理选择冷却介质,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等措施。
对数平均温差:对数平均温差在计算冷却换热装置的换热量时具有重要作用,它与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密切相关。在冷却换热过程中,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温度沿流动方向不断变化,对数平均温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这种温度变化对换热量的影响。在设计冷却换热装置时,根据药品生产工艺要求,合理确定热流体和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可有效增大对数平均温差,提高换热效率。例如,在反应釜冷却过程中,通过精确调节冷却介质的进口温度与流量,使反应釜内物料的温度迅速且稳定地降低到目标范围,不仅能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还能优化整个冷却换热过程的能效。
流体物性:药品生产中涉及的流体物性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品种、生产工艺所使用的物料在密度、粘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等物性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物性参数直接影响流体在冷却换热装置内的流动特性与传热性能。例如,高粘度物料在换热器内流动时,阻力较大,流速较低,可能导致传热系数降低,影响换热效果;而比热容较大的物料,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对冷却换热装置的热负荷计算和温度控制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在选择和设计冷却换热装置时,必须充分考虑流体的物性特点,根据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并优化运行参数,以确保设备能够高效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