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由山东擎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电力行业技术的革新,小区供暖供热设备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已成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本文将从应用现状、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应用现状:电力驱动的供暖设备普及化
电供暖设备的多样化应用
空气源热泵:以天津滨河道小学项目为例,通过空气源热泵技术,利用少量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中的低温热量转化为高温供暖能源。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吨,实现了供暖供电一体化。
电锅炉与空气源热泵串联系统:天津市新华中学采用该技术,通过逐级供暖极大提升了设备效能,一个采暖季节约标准煤41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9吨。
分布式电供暖系统:适用于高海拔、寒冷偏远地区,如耐寒电缆等设备的研发,保障了这些地区的供暖需求。
智能化管理提升效率
通过数据采集装置,将供暖设备的温度、热量、电力压力等数据传输至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大数据匹配节能套餐,优化用能方案。例如,天津市新华中学的清洁供暖项目通过智能化管理,减少了人员值守需求,降低了能耗。
变频水泵的应用:根据校园人员密度与日照情况,平台可调动水泵进行变频运行,保持供暖温度恒定,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二、技术挑战:能源结构转型与基础设施升级
能源结构转型压力
传统集中供暖依赖燃煤、天然气等高碳能源,与“双碳"目标矛盾加剧。清洁能源(如地热、生物质能、工业余热)在供暖中的占比不足,技术成本较高,且可再生能源供热稳定性需提升。
例如,北方某城市因燃煤锅炉淘汰滞后,导致碳排放指标超标,暴露了能源结构转型的紧迫性。
基础设施老化与效率低下
老旧管网热损失率高达20%-30%,漏水、爆管频发,部分建筑保温性能差,能耗浪费严重。北方集中供暖管网平均服役超15年,改造资金缺口超千亿。
例如,天津泰达津联热电有限公司通过二次管网平衡调控项目,利用智能调节阀、室内温度采集器等设备,实现了供暖系统的精细化调整,降低了单位面积月用电量。
供热成本与价格矛盾
能源价格波动(如天然气价上涨)推高企业成本,但居民采暖费调整滞后,导致企业长期亏损。例如,东北某市因煤价上涨,供热企业集体申请财政补贴。
智能化与数字化瓶颈
智慧供热系统(如AI调温、分户计量)普及率不足30%,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中小型供热企业缺乏技术投入能力,专业运维人才短缺。
三、未来趋势:绿色化、智能化与市场化
高效蓄热技术与分布式能源融合
采用相变材料蓄热,提升能源存储效率。例如,新型石蜡基相变材料蓄热密度可达150-200kJ/kg,可实现低谷电的高效存储与利用,平抑电网峰谷差。
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构建“光储暖"一体化系统。在光照充足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为电供暖设备供电,多余电量存储于储能装置,提升能源自给率。
智能化控制系统
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电供暖设备的远程监控与精准调控。根据室内外温度、用户需求等多参数实时调整供暖功率,降低能耗15%-20%。
例如,国网天津电力综合能源公司通过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实现了对供暖设备的智能化管理,降低了运维成本。